编辑邮箱:onlady@163.com Copyright © 2012 - onwomen.net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原标题:《我的姐姐》催泪:生而为女,你不必抱歉 作者:末那大叔 “我是姐姐,从生下来那天就是,一直都是。” 昨天终于有时间去看了《我的姐姐》: 张子枫饰演的安然,因为是女孩,从小被父母要求装瘸,以此获得二胎资格。 因为是长子,父母离世后,所有人都要求她对弟弟负责。 观影之前,我就想到安然作为姐姐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难处。 直到看完才发现,姑妈安蓉蓉才是最扎心的。 小时候吃东西,好的、大的统统要让给弟弟; 长大了过日子,为了弟弟的未来,只能牺牲自己的前途; 结婚生子后,照顾自己家庭的同时还要兼顾弟弟的孩子。 这一生她有很多个身份:女儿、母亲、妻子。。。。。。 可偏偏“姐姐”压倒了一切, 且看不到一丝一毫的“自己”。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戏剧性的电影情节,那就错了。 现实中,只会比这更难。 最近有一则新闻,让人很是揪心: 20岁女孩需要养3个弟弟妹妹,不堪重负欲轻生。 然而这不是她第一次想要自杀,两只手腕上已有数十道割腕疤痕。 能被重新救回,对她是庆幸,也可能是不幸。 有人救得了她一时,可之后呢? 她必将带着加倍的痛苦,继续以“姐姐”的身份而活。 本是轻松享受校园生活的年纪,却为了弟妹早早踏入社会。 若不是走投无路,谁会这般绝望? 还记得那个死后还“欠”弟弟一套房的女孩吗? 23岁在杭州打工,要负担自己的生活,要给妈妈买新手机, 要满足爸爸一次次的索求,要背上弟弟的人生。 她的离开是场意外,父母拼了命地替她“讨公道”。 因为爱吗?并不。 只不过是儿子40万的首付还没有着落罢了。 以后再无机会吸女儿的血,只能想方设法撒泼耍赖地榨干她最后一点“价值”。 每个人都是被期待着来到这个世界的。 凭什么从另一个人落地的那刻,她的命运就被改变了呢? 《少年说》中有个女孩大声说出积压已久的心里话: “每次妹妹去告状,您都不管事情真相是什么就直接来教训我。 爸爸,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?”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的沟通,得到的却只有几句寒心的反问: “孔融让梨的道理还用爸爸教你吗? 你比她大六岁,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?” 这位父亲恐怕忘了,姐姐也还是个孩子,她未必不爱自己的妹妹。 只是在她去表达爱之前,先被父母的偏心伤透了心。 孔融让梨的前提是梨递到了孔融的手上,他有过选择。 《我的姐姐》里安然和弟弟有一段对话: “你不能等等我吗?” “我的人生不只有你一个人啊。” 她其实不怪弟弟,也不恨他。 只是没有办法牺牲自己的全部人生去养他。 还记得安然父亲车内的家庭合照上,只有三个人:他、妻子、儿子。 不知情者根本不会知道,车主其实还有一个女儿。 以至于警察一直在问安然是谁,甚至拿着她的身份证去核实。 想起傅首尔曾在节目上分享自己的感悟: “当一个孩子手里有100颗糖,他怎么会介意分享? 当他手里只有两颗糖,你又凭什么要求他大方?” 亲人之间照顾彼此,理所应当。 自我牺牲式的付出,大可不必。 《欢乐颂》中的樊胜美,人们气她懦弱,不知反抗。 以至于每一次的心软,都成了家人得寸进尺的垫脚石。 《都挺好》里的苏明玉,人们气她不够狠心,最终努力“白费”。 小时候母亲把偏爱都给了哥哥, 长大后父亲和哥哥把家中的烂摊子,都甩给了她。 其实每一个“和解”式的结局,都会引起不满,包括《我的姐姐》。 但我愿意相信电影里安然最后去了北京。 就像歌词里所唱的那样: “她能够给弟弟的保护,是与他并肩飞翔, 而不是目送他独自宽广。” 毕竟比起姑妈,她有着自己的坚韧和坚持。 我身边有位异性朋友,家中她是老大,另有一弟一妹。 看完电影后她发了一条朋友圈: “我是姐姐,并不服气,但又甘之如饴。” 因为弟弟妹妹,父母爱的天秤出现倾斜。 可也是因为弟弟妹妹,让她时常有了“啊这就是亲情”的感叹。 我想说的是,非黑即白不是目的。 中国式家庭的传统与厚重,的确滋生出很多问题。 但也正因如此,铠甲与牵绊同时生长。 终有一天,新生代的“哥哥姐姐们”,会柔软但不软弱,会强大但不尖锐。 这是希望,也是必然。 电影里安然的姑妈说过一句话:“套娃,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的。”无论是姐弟还是兄妹,你们是亲人,有彼此扶持的义务,但也是个体,有控诉对方的权利,更有自己的未来。 |